本文首发于【养娃一件小事】,一个专门鸡娃的公众号。
坦白说,在读【聊聊课外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之前,我不太了解魏博宇老师,只知道他从事小学数学教学近20年,是北京十大数学名师之一(课外),教过小乖邓明扬等著名大牛娃,辅导过500多孩子考入人大附中早培班。
一天,一个奥数跳级的牛娃妈妈发了下面这份文档给我——
她热情地劝诫我一定要看看,并热情地将文档重要内容挑出截图给我,并热情地和我讨论了很久。
终于有一天,我抽空一口气读完了。真的,启发挺大的。尤其对于我这样,还没有正式踏上数学之路的,上路之前提前看到它,还是更有方向些,也避免少踩几个大坑。
对文档有兴趣的妈妈,可以在“养娃一件小事”公众号后台回复:魏博宇,按提示领取资源。
文档一共聊了39个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其中有挺多我关心的问题,比如:
关于早期数学启蒙
-数学应该从几岁开始启蒙?幼儿启蒙有什么建议?
-学前孩子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有书推荐吗?
-孩子4岁,最近开始给孩子每天做一页计算题,可孩子比较抵触,一页题磨蹭1小时,讨厌做题。应该怎么办?怎么引导?
-孩子在上中班的数学思维课,上课注意力不够,内容理解也不是很好,有什么办法提升学习效率?是不是需要预习?
-孩子一年级,觉得数学是最无聊的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都有故事,有画面感,请问该如何引导?
......
关于早期奥数启蒙
-孩子多大开始学奥数比较适合?
-一年级娃可以学奥数吗?
-不想太早学奥数,最晚几年级学奥数合适?
-奥数有必要跳级吗?
......
关于学习能力
-一年级公立刚教到7以内加法,孩子在家学到二年级,对一年级的课堂不感兴趣,老师反应不听课,怎么解决?
-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老师课堂上讲过的题当时全会做,隔上一些日子后就全忘记了。应该怎么办?
-怎么教都不会怎么办?怎么讲都不明白怎么办?同一个思路的题,这个会做,换个数就不会了怎么办?昨天的题是从6个数里挑出2个加起来能等于26,不会。实际加减乘除都会计算,遇到应用题就不知道用什么方法。
-尖子班、超速班、集训队的孩子差距在哪里?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是智商问题?
......
关于学习方法
-提高效率需要管理好哪些学习习惯?
-怎样提高(二三年级)孩子计算的准确率?
-如何把握做典型题和刷题的量?
-数学教材上,是刷几遍XX某教材,还是多做几种教材?
-怎样让孩子喜欢练习计算?
-对于脑子不是很灵活的孩子,学完过一段时间就会忘,是否需要反复刷题?孩子做题不会举一反三,是否需要家长指导,还是让孩子先掌握已学的,有余力再举一反三?
-在时间不太够用,每天完成课内后没有太多时间做题,那么题是每天做一两道好,还是周末留出半天来集中做题好呢?
-小学奥数几大模块分散在各个年龄进行学习,以及以后的数学模块,是孤零零的学知识点,还是梳理出各个点的联系织网学习?家长辅导应该怎么进行?
......
这些问题是不是很实在?很接地气?
它们在【聊聊课外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中都有或详尽或简略的回答,干货满满。魏博宇老师的解答也都很实在、很接地气。具体每个问题答案我就不贴出来了,有兴趣的妈妈可以直接看文档。
关于数学启蒙,我一直比较谨慎,说到底还是因为孩子是普娃。今年开始,我一直在不断请教老师,尝试拿出更多精力研究数学启蒙。老师们的观点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主张预习,有的注重复习,有的主张兴趣激发,有的注重硬核实战。不管哪种观点、哪种方法,多听、多看、多研究、多实践,才能知道哪套逻辑是更适合自己的。‘
今天,我想谈谈魏博宇老师【聊聊课外数学学习中的困难】给我的3点启示,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2
第一、学前数学启蒙应该尽早开始,但关键还是要顺其自然,适度学习,不能功利。数学的天赋很重要,但是后天的习惯与努力更有后劲。
学前数学应该随时开始启蒙。很多事情不用想得太复杂,也不用搞得太复杂,更不用着急赶进度。
比如魏博宇老师自己的孩子,从1岁多开始认123,然后保持了半年这个进度。而他同学家的孩子据说比较聪明,1岁半已经在用乘法口诀了。但是二者都是合理启蒙。
可如果不顾孩子实际情况,硬要赶超、内卷奋力鸡,期待通过大强度训练确保孩子将来数学成绩特别好,那就使错力了。
用魏博宇老师的话来说,“特别扯淡”。
即便是小低年级数学学的再好,真正到了高三还能保留在成绩比较靠前的比例很低,非常低。
因为,再下猛鸡,该是牛娃还是牛娃,该是普娃还是普娃。
说到底,数学还是看天赋的。
很多孩子学前就能看出是不是有数学天赋。比如我开篇提到的数学牛娃,他在读幼儿园中班时,老师就和妈妈说,你家孩子数学天赋不错。
魏博宇老师说,如果4、5岁的孩子,能够比较轻松的掌握乘法口诀的话,说明孩子数学的天赋、将来对数学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如果4岁学乘法口诀比较吃力,那么将来长大,在数学上可能取得成就会比较难。
但如果只想着天赋,不去尽早启蒙,怎么知道孩子到底有没有数学天赋?有多大的天赋?如果没有天赋,又不启蒙,将来会不会掉队、拖其他科目的腿?毕竟,考倒数第一、考不上高中,并不是离每个人都一样遥远。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谈数学天赋论。天赋很重要。但是孩子将来成绩好坏,除了跟天赋有关,也跟学习习惯有关,未来也和努力很有关。
魏博宇老师说,天赋和智商的因素是一定存在的。尤其是小学数学阶段,课外的学习智商的因素特别大。但是,天赋和智商对成功的贡献,只在小学数学阶段贡献值最高。
和天赋论相比,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习惯与努力更有后劲。这绝对不是安慰。
即便是普娃,不是很有天赋,也不是特别喜欢数学,但他能认真思考、好好去做数学题,就是好学生。
魏博宇老师举例说,有一些智力水平不错(称不上天牛)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教育、后天努力、持之以恒、坚持学习等等非智力因素做的特别好,后期数学成绩也被带上来了。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社会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更可能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
所以,我们学前数学启蒙,尽早起步,了解孩子的天赋与特点,既不错过牛娃,也不放弃普娃,始终在路上,保持适合孩子的量,适度学习,是很必需的。
第二、奥数不适合每个人去学,更不适合过早去机构专门学习。但有条件的孩子,还是应该在家尽早去了解奥数,适当学一点奥数。
著名大牛娃小乖邓明扬,是从幼儿园小班接触奥数的。但这样让人流口水的孩子毕竟还是极少数。
现在,很多普通孩子从一年级甚至更早去机构系统学奥数,用魏博宇老师的话来说,“是竞争下的不幸”。
魏博宇老师分享了两个现象。
1、现在的北京孩子,很多人开始低龄学奥数。而10年以前,很少或者基本没有。
2、现在的北京孩子,和5-8年前相比,四五年级的数学水平明显下降了。
为什么奥数学得早,整体成绩反而下降了?
这和过早低龄机构学习奥数有很大关系。
现在低龄机构学奥数,一个普遍问题是,孩子太小了,题目又太难了。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在被动的输入。学奥数变成做题呀,赶紧做题呀。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首先不是去思考解题,而是在想有没有老师教的套路直接用?如果没有套路用怎么办?更完了,太超纲的题,浪费几个小时的研究、琢磨、思考,可能没有后续。
学奥数不能死记硬背照搬案例,这个大家都知道。培养数学的逻辑思维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这个大家也都知道。可是如今社会竞争的激烈已经蔓延到孩子的早培教育上了,眼看着其他的孩子都在努力学努力做题,这家孩子XX杯金奖,那家孩子某某比赛三甲,很多人很着急。
家长的心理活动一般都是:现在孩子才低年级啊,别的孩子都天天一百分的,这会儿就跟不上,将来怎么办啊。急于求成的后果就是,孩子们机械地记住了解题技巧,而没有真正学会解题的思路,等升上了高年级,潜力反而不如其他孩子大了。
这就是为什么魏博宇老师说,这几年北京整体数学成绩下降了。
可能很多家长还没有注意到,填鸭式就在自己身边。举个例子,很多孩子小学后就会遇到一个入门时的大难关,应用题。
刚开始做应用题的时候,最起码会有一半的孩子会犯难,因为在语言理解和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和不同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关。题目的理解其实和孩子的阅读量息息相关,有的家长一看孩子应用题不行,马上题海战术,做上几百道应用题,慢慢的不就会了吗?虽然题海战术确实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人而异,并且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效率非常低,而且弊端很多。想要真正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要打好基础,从提高阅读量开始,然后慢慢学会剖析题目信息,对症下药。
所以,我理解的,魏博宇老师不建议大多数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奥数。
但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大多数孩子如果机构学奥数,应该最晚什么时候学奥数?
魏博宇老师说,二年级下。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也是因为三年级很重要,需要二年级早点儿学一下给三年级报班打基础。
换句话说,再晚怕跟不上了。
但是二年级下是不是也挺早了?避免不了以上的弊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早一点在家接触一点奥数,晚一点拔苗助长,也是挺好的。
第三、计算能力大于兴趣。专一扎实做题大于海量刷题。只要不是超纲题,今天会了明天不会,根本原因还是掌握的不透。
有的孩子是发自内心不喜欢数学,对数学也没法提升兴趣。没有兴趣的东西,是很难后天去培养的。如果一定要提升兴趣,比较推荐的方法是正面激励,比如让他在数学学习上体会到更多成就感和满足感。或者是先让他在其他学科上建立优势。
怎么让他在数学学习上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提前适度学。
怎么让他在其他学科上先建立优势?
同上。
将一个对数学完全没兴趣的孩子变得特别有兴趣,不太现实,也浪费时间。所以与其过于强调兴趣,不如先提高孩子的计算。
虽然现在基本上没有单独考计算题的。但计算的重要性始终还是体现在很多做题的点点滴滴中。
抓计算,相当于先抓一些可以抓到的实质的东西。
如果计算练习的特别好,可能能够让孩子切身的感受到数学给他带来一点儿快乐,没准就能有点兴趣。
如果在家接触奥数,是选择一套经典教材反复学习,还是买尽市面上的经典教材呢?
如果真的是太喜欢买教材,实在买得停不下手,妈妈在家自己看就行了,孩子重点学习一两套教材就可以。
魏博宇老师说,做题还是要多重复,把现有的学的掌握的越透彻越好。
他举了个例子。做导引。
能把一本导引刷透的孩子,北京市一届不超过五十人。
而已经把导引的题做透彻了的孩子,百分之百都早培了。
魏博宇老师教过一届五年级备考人大附的学生。他首先带着学生手把手讲了两遍,又做了一遍。在带着学生做题之前,提前一个月就告诉学生,回去好好复习,我要考试考导引。一个月后考导引原题,连数也不改,而且是五年级学生考四年级导引,班里很多同学都错挺多的,甚至还有错到三分之一的。接着魏博宇老师继续复习导引,继续考导引,反复进行,最终结果那个班有八九个学生考上了早培,包括其中表现一般的也考上了。
这就是重复,把题做透的魅力。不是导引,换做其他经典教材,也差不多的。
很多妈妈问,为什么一道题今天会了明天不会,换了个形式又不会,归根到底原因还是没有掌握透。
所以,与其急于“全面”,不如举一反三,先把一个知识点吃透再攻克下一个。
数学能力是多方面多模块的。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学得多不如学得精,因为数学终究还是一门需要反复推敲琢磨的学科,举一反三才是这一阶段应该追求的目标。涉猎某一方面不难,难的是怎么把这个知识挖深挖透,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升华。
比如说,孩子学会了两位数加减法了,那么只是学会口算笔算就到此为止了吗?有没有给孩子讲解过两位数里边谁是个位,谁是十位,数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孩子懂了个位十位,要不要再接着学写竖式呢?竖式里边出现进位和退位该怎么处理呢?学会了两位数的加减法,能不能应用到实践上呢?比如生活里的元和角的关系就和个位十位的进位退位很像,他能不能举一反三学会元和角的计算呢?学会了计算,那么能不能巧算,怎么算才能最方便,巧算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这样算更方便……
你看,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两位数加减法,就能延伸出这么多的内容,你能保证孩子都能做到吗?每次学会一个新的知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马上转战下一个,而是多去挖掘,多去探究,这也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早期数学学习思维网络的构成。
学数学,不能用学语文的思路学数学。语文需要广而杂,数学需要精益求精。
同样的道理,低年级时不必急于挑战难题,打好基础培养好学习习惯更重要。
很多家长一看孩子的课堂作业和基础练习完成的不错,全是红对勾,马上丢给孩子一份难度很高的扩展题。但其实,这么做是有问题的。
首先,孩子的课堂作业和课后基础练习都做对了,真的是自己听懂了所以会做的吗?有没有可能只是老师重复了太多遍所以暂时背下来了呢?其次,就算孩子能够学会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他真正理解了吗?能够用自己的话独立说一遍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吗?能用标准的格式或过程独立完成吗?比如应用题是不是写了单位,是不是写了答……
能够完全理顺这类题目的用意和解题思路,并且可以整理好自己的书写,再去考虑更难一些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