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喜欢好看喜欢好看喜欢好看喜欢好看喜欢好看喜欢好看喜欢好看喜欢好看喜欢好看喜欢好看喜欢好看喜欢好看
杨红樱,沈石溪我是不会去读,杨红樱本身就是畅销口水类书籍,沈石溪嘛,看过刘绪源老师对动物小学作家的评论得知什么是好的动物小说,西顿,黎达,吉米哈利,还有中国的黑鹤都比沈高出一个档次,还有《猛狮艾尔莎》,《昆虫记》能看得实在太多了。唯独曹文轩,跟刘老师是朋友,没有看到太多关于他的文学评论,又因为得了安徒生奖,所以充满好奇和敬意,结果…不多说了看我后面的书评吧
另外,多读读不同的儿童文学可以提升家长自己的审美,下面几本儿童文学评论是我的启蒙砖
文心雕虎全编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第四版) 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 儿童文学大家谈
另另,我不看我不推荐不代表我觉得孩子不能看,博览群书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这个孩子也是一样的
好啦,上这本的书评青铜葵花
本来对获得安徒生奖的第一位中国作家充满好奇和期待,结果看完此书,彻底失望了,甚至对这个奖怎么评得也产生了怀疑。翻看小花生和豆瓣的书评,居然还是叫好为多,所以好久没燃起来的写书评欲望又被燃起来了。
先来谈谈这本书吧,初看几章,觉得语言很美,也为爸爸的意外身亡感动伤心,眼圈湿润。说明在某些情感的描绘上,还是能让读者产生共情的(我是一个很容易感动哭的读者)。
然而就在那最初几章中,我就已经感到一种不适,在偶尔的感动之余,更多得感受到一种隔阂感和反感。这种感觉在一章章看下去后越来越明显,以致于我这个容易动容的人在后面最煽情的部分一点都哭不出来,反而想快快翻完结束这个故事。最后反思一下,认为这种反感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不真实和矫情。
且不说六十年代的乡村生活我这个八十年代出生的中年人是否了解,我觉得一部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物是否有真实感,是否丰厚,是否有他们独特的性格,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个人物从纸里面跳出来那种栩栩如生之感,而从而产生共情。《青铜葵花》里面的人物普遍缺乏这种立体性,葵花是个善良羞涩的好女孩处处得人照顾,这是扁平的,青铜是受了惊吓的哑巴孩子会很执着爱护妹妹,这还是扁平的,其它的配角就更不用说了。有些扁平的设定还很突兀,比如各种善良举止宽容的村民会讥笑青铜,有时候又很照顾他们家,这些矛盾并非不能在人身上存在,而是曹文轩根本没有去塑造这些矛盾后面的人性背景,好像是怎样适合情节发展我就怎样写,搞得读者感受很错乱。唯一一个好像有点性格的是奶奶,但就连奶奶的性格设定都好像是在哪本书里看到过的,并没有特别的深度。这种人物上的扁平和过度得美好使得整本书给人以假的感觉。故事当然可以虚构,但读者若是无法想象这个人的真实性,那一部基于现实中的小说就基本翻船了。
再来说说情节,哎~也是一个不真实和矫情。我至今没有搞清楚青铜家在那一个大家都穷得叮当响的年代,为什么最穷。而且他们家还有地,有牛,好像还有啥牲口,手艺和体力都不错的爹娘娃和奶奶。然后他家还借钱盖起了全村最棒的房子,这究竟是穷还是富呢?其它的情节包括对村里人纯粹的善的描写,后面市长举动的描写,都是没啥背景的交代,感觉又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切都感觉只是为了情节的推动。说到底就是缺乏真实性。唯一几段比较真实的描写像蝗灾,马戏团来村里是故事的闪光点,但是在故事主线的上却缺乏了营造真实性的笔墨。
矫情,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矫情。其实说到底就是前面两个问题造成的。还记得牛死的时候有一段牛的心理描写,从人的故事跳到大段牛的情感上时,我还真有些不适应啊读完那段后我想,这真是有点刻意的催人泪下啊,我们的视角究竟在哪里
所以说我是不会推荐这本书给孩子们看的,当然看了也无妨,但这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儿童文学,不能因为读者对象是儿童就塑造出扁平的人物,对情节的细处和背景不给出交代。不能打着“写苦难”的口号,写出一批矫情的所谓善意情感泛滥的作品。很多孩子也许会感动于其中的情节,阅历不深的他们不太看得清楚中间的一些矛盾体和模糊不清,但其实有更好的作品能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人性的印记,真实的善,超过营造出来的善。
最后随便聊聊曹文轩的成功,从郑渊洁的一篇文章中看出他这个安徒生奖好像是国家用钱推出来的。个中详情我也不知,但只能说,至少这本不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离经典差远了。留两颗星给文字和其中部分还可以的情节吧。
本来还想看他的《草房子》,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胃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