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帝都果妈不焦虑”,欢迎关注
有关超前学习,一直有很多争论。
有人认为利大于弊,会让孩子上课跟得上,更有自信,更有学习动力。
有人认为弊大于利,会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超前学的那些知识,虽然在短期内能让孩子拥有优势,但是在三五年级以后,这些优势都会被抹平,而弊端反而会显现出来。
1 我是如何超前学习的?
我上小学前,大概可以认读及书写四五百个汉字;能计算简单的加减法;会应用个别成语,如土到爆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五彩缤纷的花朵”,仅此而已。
比起今天的孩子,算不了什么。
每学期结束,爸妈都会给我借来下学期的全套课本。
当年,并没有各类辅导班。所以,我都是靠自己,花几天时间把课本简单翻看一遍,并没有提前做题。
初三毕业时,爸妈把高中的语文、英语课本,全借回来了。我把它们全过了一遍,所有英语单词都提前背过。不过,当年的英语课本,在今天的原版娃眼里,就是小儿科吧。
每逢寒暑假,我都喜欢先去书店逛一逛,买各类课外书(如新概念英语、各类小说)回来。假期里,绝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在阅读。
我的超前学习,总结起来,语文英语相对多,也并非以课内为主,而是阅读。数理化学的其实并不多,就简单预习了一学期的内容。
当然,比起同龄人,做的还算多的吧。
2 大学里的学霸同学呢?
上了大学,同学们的小初高是如何度过的,我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信科学院有相当比例的竞赛保送生或自主招生同学。他们高中准备竞赛时,其实多少会涉及一些大学相关课程。
比如,物理竞赛的,大学的力学、电磁学都有涉猎;信息学竞赛的,C++之类都不是事儿,其中佼佼者继续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此外,还有化学和生物竞赛生,他们的竞赛经历在我院的学习上并没有形成直接优势。
我们院物理、信息学竞赛生偏多,大一结束需要选系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分别选择了电子/微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
小学入学前的优势学科,很可能成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里,孩子们更感兴趣、更愿意投入精力的优势学科;竞赛生的优势学科,在大学里也都得以持续保持。
竞赛,相当程度上就是学的更深,更远,即超前接触后续要学习的一部分知识。
3 所以,超前学习,确实有可能让孩子持续保持竞争力
这个标题,如果用数学逻辑来表达,有三层意思:
1)超前学习,不是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2)超前学习,不是具备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3)超前学习,确实增加了孩子具备竞争力的概率。
让我来分别解释一下。
1)仅进度超前,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持续保持竞争力
时代变了,超前学习,或许只是能跟上大部队
现在,大部分孩子都不会绝对零基础入学。适当学一点儿,比如像我小时候那种程度,可能只是让孩子跟得上大部队而已。
所以,部分家长就会开启“鸡娃军备竞赛”,但学的越超前,一定就越好吗?
和理解能力不相符的超前学习,没有太大意义
某中班娃家长,花了4个小时给孩子讲解二年级数学问题,孩子还没怎么学懂。他们确实进度超前,跨了那么多级,也能满足一点儿虚荣心了。但是,等孩子二年级或者一年级时,或许只需要10分钟就能完全理解了。
这种情况,孩子理解力显然还不够,花费那么多时间,即使表面学懂了,换个花样可能就不会了。另外,这时间性价比也太低了吧,这么多时间,干点啥不好呢?
即使提前学,也得衡量下,到底学习哪些内容,更符合孩子身心和智力发展规律。
超前学习的程度
如果通过提前学,孩子对知识掌握程度达到了一定范围,如20%~40%;再通过课上掌握了100%,那这种程度还算合适。
相反,如果通过家长灌输,或者机构提前教,孩子已经完全掌握了上课所学,那么课上再学一遍,确实比较浪费时间,孩子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上课前仅可以认读拼音,通过课上学习,达到会写的程度,就挺好。但是,有一些家长,给孩子报拼音课,细致学一遍读写,幼小衔接时又学一遍,小学再学第三遍,孩子上课时估计会无聊吧?
提前学&注意力
除了睡眠、营养等生理因素,注意力能否集中,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律性,和是否提前学过的关系并不大。
如果注意力持续较差,却通过提前学,在低年级时掩盖了这个问题,那么高年级时,就容易发生滑坡现象。
而对学习再有兴趣和自律的孩子,如果课上一直都是重复性的内容,毫无新鲜感,慢慢的也可能丧失对上学的兴趣。
我在小初高阶段,集中注意力上课的时间大概能有80%,另外20%时间也会神游或做自己的事情。但这主要是和普校没有重点班有关。
所以,超前学习并不一定会破坏注意力,但是对普娃来说,还是需要注意适度原则,过犹不及。
有个别小朋友,学前就把小学数学全学完,奥数也进行到二三四五年级的,我们看看就好,这种说不定真就是神娃,不用走寻常路,可以轻松上ZZP、八少的那种。
这种牛娃,不管是天牛还是人工牛,如果无法顺利走上非常规路径,注定课上是会浪费很多时间的。
2) 没有提前学,但是有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学好
不少零基础入学,后来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好好复习及追赶,最终反超的例子,并不少见。只是这个过程会稍微辛苦一点,但是知耻而后勇嘛。
比如果爸,他就是从小放养,也没有所谓提前学。但他比较喜欢思考难题,所以从初中起逆袭了。
愿意深入思考,而不是仅满足于表面的“好像懂了”,也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吧。
3)提前学,确实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新闻,雅礼中学高二女生陈铭意同学,以第22名(女生第一名)的成绩获得CMO金牌,并成功进入国家集训队,保送清华姚班。
她2岁能认200多字,3岁会100以内加减法,4岁会乘法。她父母发现其不寻常之处,二年级开始报培训班,后来一路竞赛,并最终得以保送。
对她来说,提前学,是有助于家长提早发现其天分的,才能针对性采取一些拔高措施。
如何超前学习?
“超前学习”这个词,原本广泛使用的应该是另外一个词,即“预习”。
从小,老师们都告诫,我们应该课前预习,对课上所学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带着预习时的疑问,认真听讲、查漏补缺;课下,再针对于薄弱环节,专项提高。
以上,可以形成完美闭环。每一步骤都认真完成的孩子,成绩肯定不会差。
而现在“超前学习”这个词,却时常被人诟病,就是因为方法不对、内涵不对。
后者我在前文中已经提及,即不顾孩子的心智,一味拔高的行为。
这里,简单说说,提前学,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我认为,孩子有一定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之后,主要得靠孩子自学,完成这一步。
说起来挺自然的一件事情,但实际上,现在很多人都不是这样做的。
有不少孩子都是在各类机构,由培训老师提前教一遍,再回到学校学一遍。
这样做,一方面孩子失去了主动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因为有两次学习的机会,所以两次上课时,都难以完全专注。
等到高年级,难度上升、任务繁重时,还有持续学两次的机会吗?再不专注点,还有那么多时间补漏洞吗?
所以,我的观点是,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小朋友心智发展状况,适当学一点也无可厚非。小学低年级时期,重点是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保护学习兴趣, 其实这些远比提前学了多少知识更为重要。为什么学龄前多牛娃,而在高年级时不少就泯然众人了呢?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忽略了这些思想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上,是我对超前学习的看法,欢迎大家多多留言,批评指正。
欢迎关注公众号“帝都果妈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