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学校搞了一个诗词比赛,闺女发现以前背过的诗词有遗忘,遂喊我一起对诗词做了一次总复习。想想第一次写关于诗词启蒙的日志已是三年前,一转眼闺女都是奔初中的娃了,何不趁此总结一下小学阶段我们的诗词积累呢?对自己来说也是个纪念。
一、那些曾经爱过和一直爱着的诗词
闺女是个从小就喜欢诗词的孩子。这种喜欢和我们家的小环境有关,也和社会的大环境有关。这种喜欢表现在喜欢读诗,喜欢读诗人的传记,喜欢在生活中引用诗词,喜欢自己创作诗歌等等。因为这种喜欢,闺女读了一些关于诗词的书。这些书让闺女对诗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真是要感谢诗词大会,以及她最喜欢的康震老师。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 曾巩119人有 · 评价7 · 书评2 这本书是孩子自己去图书馆选的,她非常喜欢,边读边和我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感受。她选这本书来读起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诗词大会而喜欢康老师,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喜欢苏轼而对欧阳修有好感。这本书让她更了解欧阳修其人其事,也对唐宋历史萌发了更大的兴趣。
康震讲李清照185人有 · 评价24 · 书评1 康老师的讲解浅显易懂,逻辑上没毛病,是孩子入门很好的启蒙老师。
康震讲诗仙李白232人有 · 评价35 · 书评1 昨天说起李白,说起《将进酒》,也说起这本书,说起康震。闺女的评价是:“一般吧。还可以。同样写诗人,康震写的不如林语堂。”我说:“你看,康震也读过林语堂的书呢,还引用了他的话。他也受到林语堂的影响啊。”闺女笑了,她说:“这段话太经典了,就写在《苏东坡传》的封底……”她还畅想,林语堂写《苏东坡传》是不是也殚精竭虑好多年,也许十年?四十年?那他一生最多最多能写两本书,那就怪不得不能再写李白了 ,多希望林语堂也写个《李太白传》啊。我在心里觉得好笑,告诉她其实林语堂写苏东坡用了三年。可是现在的学者作家们写一本书会用多久呢?一架子一架子都是一个作者的,我想说全部都不值得要了。
康震讲三苏152人有 · 评价16 · 书评1 要了解唐宋八大家就读康老师的书吧。
康震讲王安石170人有 · 评价18 · 书评1 要了解诗词背景和诗人的生平,就读康震的书吧。
在图书馆翻看过一些康老师的书,晚上临睡前喜欢在喜马拉雅找到康老师的音频。我有时开玩笑地说:“你的诗词是康老师启蒙的。”
她对诗词的这种喜欢,也让她不知不觉接触了一些学校教学范围以外的诗词。
唐诗鉴赏辞典62人有 · 评价5 · 书评1 家里的这本《唐诗鉴赏词典》是姥爷的朋友送给姥爷的,上面写了赠言,盖了章。这本书曾陪伴了姥爷很多年,在我小时候,它也曾是我的诗词启蒙用书,现在接力棒传给了女儿,希望她能在诗词中积蓄力量。
宋词鉴赏辞典198人有 · 评价10 · 书评2 姥爷家的书,闺女需要的时候翻阅。
这两本是唐诗宋词最权威的典籍,经久不衰。下面这套书内容页很好,感谢花友曾经的推荐。可惜我们读的不多,以后还要陆续再多读一些。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王维100人有 · 评价7 · 书评1 这套书很好。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李商隐58人有 · 评价4 · 书评1 这套书很好。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书系:李清照20人有 · 评价3 · 书评1 同系列的书都很不错。诗词讲解细致。
二、日常积累和背诵
喜欢诗词,我们开始只是读。但因为诗词短小精悍,闺女发现自己无意中背下来了好多,遂开始主动要求背诵。于是,我把诗词抄到卡片上,方便她随身携带。二到三年级的时候,闺女集中背了不少诗词,大小李杜、王孟、苏辛、李清照等她都专门作为专题背过。在学校排队打饭时背过,在迪士尼排队时背过,在校车上的时间也背过。喜欢一件事,就能见缝插针地去做。就这样,在三年级她对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回头再看课本上的诗词,学校要求扩展背诵的诗词,闺女经常觉得非常熟悉、简单。
卡片大小与语文书的对比。供参考。
闺女学校很重视练字,寒暑假都会布置临帖的作业。于是,我们把诗词和练字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田英章田雪松硬笔字帖:中国绝美古诗词·花20人有 · 评价2
这套飞花令字帖我们一直在用。
积累知识就像滚雪球,越大越好滚。诗词也是一样,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后,遇到新鲜的没听过的诗词佳句,她就会非常快速的把它吸收进来。
四年级到五年级这一年多,我们几乎没有再读诗词方面的书,也没有印象她拿出时间来背诗,那些卡片也被尘封了起来。可是偶尔,我们在散步时,洗澡时,聊天时也会说到诗词,也会玩玩飞花令。寒暑假,我也会拿出两三个晚上和她一起复习一下中小学必背诗词来克服遗忘。
中小学必背古诗文208篇(完整收录1-12年级语文新课标必背篇目, 新编教材同步, 复旦名师团队注解赏析)126人有 · 评价43 · 书评1 应试书。起到了一个收集的作用。
三、备赛与日常积累的不同
这次参加学校的诗词比赛,让我意识到备赛和日常积累是不同的。备赛要根据题型做专门的练习。
比如,诗词对接。出题者说出某句诗词,要求答题人接上句或者下句。这类题目大家都知道,接下句容易,接上句难。有时很熟悉的诗词,却就是答不上来。在我们专题练习了一晚之后,我发现孩子的熟练度明显提高了。我俩开玩笑地说:“75首终于倒背如流。”这种感觉和以前只是背下来是很不同的。
再比如,飞花令。以前我们只是玩玩,想起什么字,就飞什么令,能说几个回合,就说几个回合。这种玩玩因为很难脱离舒适区,对能力的提升其实没有太大帮助。这次比赛后,我们突发奇想,想把常见的令牌都整理出来(目前还在整理当中)。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俩都觉得收获满满。比如,整理“一”字令,我俩一开始都觉得能想到十几句就挺多了。可我们一起又想又查,最后写了快四十句还觉得没有写完。
关于诗词背景知识、文学常识和诗词中字词的含义理解,这类题目就全靠日常积累了,我觉得是没办法备考的,除非你有题库,可以去背。
比赛是紧张刺激的,很考验孩子的临场发挥、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适当参加一些比赛也是很好的锻炼。但比赛不是目的,更不是我们学习诗词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