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又一个新台阶。
自从有了孩子,我便领略了什么叫做“一天一个样”。孩子总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着,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最近我又有了新的发现,这个一般不做计划,看起来随性而为的小孩儿,其实心里有着她的计划呢!
就拿这个暑假来说吧,作业何时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何时去做,做到什么程度,一切尽在掌握。开学前两天,她收拾好书包,告诉我一切停当,只待开学。什么都准备好了,没用老母亲说一句,动一下。
昨天偷偷瞄了一眼她做的新学期学习计划,更是吓了我一跳。这份计划是老师要求做的,所以主要针对语数外三门,运动、艺术等等都不在其列。闺女把她的计划细化成若干项目标,还列出了完成方法和注意事项。
比如:语文。她为自己设定了课内目标分数,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课内知识要牢固的掌握,提高阅读,稳定作文。要注意的是提醒自己查漏补缺,做到一丝不苟。另外,她还为自己设定了课外阅读书目、要背诵和复习的诗词古文,以及具体的历史拓展范围。
数学方面,她也有自己的课内学习目标。自己要改善的地方,课内拓展可以加强度的地方也都列了出来。有精力的话,第一要拓展什么,第二拓展什么,对什么有好奇也列了出来。
英语方面,课内的学习目标,词汇量提升目标,阅读书目也都非常清晰。
短短一小时左右,又写又画,一气呵成。看到她这样的状态,老母亲真的很开心。但计划只是计划,并不是写出来就能实现,更需要每一天,每一步一点点去做。相信闺女即便做不到全部,也一定会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
我相信随着一个个计划的制定、执行、反馈、调整,孩子的计划性会变得越来越强。如果说计划性也是一项软实力,那它一定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内化成习惯的过程。
虽然我们的计划也才刚刚上道,但略微回顾便会看到积累和努力。
一、学会计划的第一步:衡量与取舍
我翻了翻百度网盘,竟然翻出这张将近五年前的计划图。当时孩子在学前班,我每周会给她打印一张这种计划表,让她自己用“喜爱程度”“需要程度”两个维度来衡量这些事情。我希望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认识到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重要程度,学会理性衡量,学会取舍。
这张图是孩子幼儿园时我画给她看的。当时她说她不想去幼儿园了。我用这张图告诉她,我们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喜欢”和“不喜欢”(感性认知),而它们除了有我们的喜恶之分外,还有“应该”“不应该”(理性认知)的分别。那么我们如何决定我们的行动呢?如果认同图片上的原则,那便可以在行动时想一想,再做出趋于理性的决定。
二、学会计划的第二步:尝试
闺女小学的第一个寒假,我计划是拿来浪费的。整整一个寒假,我都交给她自己安排。先是和她讨论,制定了假期心愿单,之后每一天如何安排都让她自己来。我想,尝试对她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那个寒假她背了二三十首古诗,完成了学校留的所有作业,还看了很多书,而且每天都有充足的娱乐时间。
三、学会计划的第三步:引导和调整
小学的第一个寒假,我给了闺女足够的自由,每天都会过问一下她做了什么,但从不批评,不干涉。寒假结束后,我们一起聊了假期的收获。
开学后,我便带着她做了阅读计划。想引导她了解计划怎么做,体会计划的好处。
每次计划执行以后都要给自己一个反馈,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因为有了反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调整自己,使计划越来越符合自己的能力。经验也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现在闺女每次做计划,也都会给自己留一栏反馈区,标注完成情况。
孩子走上自主计划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她也有过被游戏诱惑,被网络小说吸引等等让她迷失方向,无所适从的时刻。这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就会选择适合的方式和她交流,有时是长谈,有时是书信,有时只是点到即止,有时是帮助她选择替代品,但最终都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这些试错的过程,我倒觉得来得早一点比晚一点要好。
在这期间,闺女也读过一些书,来帮助自己建立时间管理的概念,学习其中的方法。
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779人有 · 评价61 · 书评7 昨天闺女翻出来自己读了起来,还饶有兴致的做了里面的题,不知道落实到行动中会有几分改变。
忍住! 别插手! 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1392人有 · 评价177 · 书评8 自我管理方面的书,2020年闺女只读了这一套其中的两本,一本时间管理的,一本整理物品的。这套书比较有实操性,建议购买。
四、学会计划的第四步:目标清晰化
即便孩子做过很多计划,目标可能依然是模糊的。这可能是我们自己家的问题,也可能是孩子的共性,但我觉得这也是个有必要思考的问题。
目标模糊的时候,计划只是安排一下时间,把它用自己想做的事来填满。目标清晰的时候,计划则是挤时间,会把一些不可能变为可能。
有了目标,就会有“我要做”的动力。当然,这里的目标一定是孩子自己的目标,外界强压给孩子是没有用的。
最近我也体会到,目标清晰化更多的是要靠孩子的自我成长,父母的作用在其中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