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开
孩子的理解力、写作力,都来自于“有效阅读”打下的基础。
什么是有效阅读?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纳为,对一些相对比较高质量的图书,当然也包括经典作品的系统性学习,可以称之为有效阅读。
反之,什么是无效阅读?
对大部分段子、微博、微信等的刷屏行为,可以简单地归为无效阅读
有效阅读和无效阅读的区别:
——能够有效地区分知识和信息的差别。
例如:
朋友圈中常见的那种利用碎片时间打卡、背单词、背小古文的行为,确实是不错的信息摄入,但这种碎片化的信息类的知识,和系统化的知识摄入是两码事,哪怕“积少成多”,往往也只是信息的积累,而不是系统化的学习。
大家知道,人类的学习有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记忆需要系统化的记忆,而不是碎片化的记忆。
电脑可以无差别地录入一切信息;可是我们人类的记忆,是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系统化的记忆,形成一个记忆块、一个知识块,这样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摄入。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就推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对目前开始要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学生来说,了解“整本书阅读”更为重要。
“整本书阅读”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系统阅读。
碎片化阅读往往带给孩子碎片化的认识,而整本书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完整信息体,从头到尾读完,对这本书会有完整的认识,对这本书散发出来的全息图景也能有更深的了解。
按照一本书、一名作家、一个时代的模式去读,这种深阅读的方法属于“个性化学习”,这种模式才能构建高效率的学习。
找到这本书,并对这本书进行深入的拓展性的阅读,要成为一个“年纪虽小,但却是对此了如指掌的专家。”
比如,一个孩子对希腊罗马神话和北欧神话了如指掌。因此,在写作中便能够套用希腊罗马神话和北欧神话的材料,把过去阅读到的内容重新建立到一个新的系统中去,形成有材料的写作。
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材料的选择,分别对应以下的时期:
6-10岁为幻想期,适合阅读幻想类、动物类小说,写作上引导进行“虚构写作”训练;
10-14岁为探索期,适合阅读探索类、冒险类、成长类小说,进行“虚构小说”训练;
14-18岁为逻辑期,适合阅读人文类、历史类、科幻类作品,进行“非虚构写作”训练。
在阅读材料选择上,应该有一个核心的认识,那就是“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比如,在幻想期的孩子,不能有效地区分事实和想象,那么这个时候,就特别适合看有想象力的作品。
如果创造力、想象力、虚构力一直被压制,这个孩子长大之后,要写虚构作品的能力就很难得到很大的提高。而理性的、逻辑性的作品,哪怕是成年之后,也还是可以通过训练慢慢有效地提升。
在选书的时候,不能随手塞给孩子一本所谓的名著,而是要通过有心的伴读的方式去找到他们喜欢的那类作品。
在我的经验里,很少有孩子不愿意读书,只是他们不愿意读对他们来讲不感兴趣,或者说无聊的书。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孩子的自身情况去寻找合适他/她的书。
另外,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也不必过分执着于名著经典。各种门类都有自己的经典,就如同任何门派都有高手。
下雨的书店: 世上最好的书1267人有 · 评价468 · 书评3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682人有 · 评价823 · 书评23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全彩绘本)823人有 · 评价371 · 书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