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家是我负责买买买把书搬回家,娃自己挑选出她想读的书,再拿着来找我。我不是鸡血类虎妈,也显然不是全盘放任类型的家长,所有的干预行为都藏在暗处,比如根据小花生阅读报告的统计数据调整书架上书目的位置。娃当下最喜欢的几个作者的书通常会放在和娃视线高度齐平的那一格,同时还会放一些我认为值得反复阅读的精品。酒香不怕巷子深,她特别喜欢但营养价值相对比较低的”口水类书籍“在读过二三十次之后,会被移放去略不顺手的地方。
我家没有最近几年特别火的绘本展示架,家里几个书柜虽然有大有小,但全部都是图书馆流派。现代生活对于儿童来说过于便利,在一些特定领域的过度便利并不利于他们的大脑发育。娃一岁八个月的时候拿着一个纸团路过沙发,顺手向我一伸手说:“くる!”我摇摇头说:“不对哦,是ぐじゅ,不信你去翻「しろいかみ」”于是她哒哒哒地跑走,再跑回来的时候手里抓着绘本,坐我旁边目击全程的娃爹震惊地问:“她居然自己就认得???” 我也特别震惊地反问他:“你以为我们平时在家都干嘛?打坐?!”客观上讲,我们家放书的方式对小朋友来说确实有难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不便”,但只要书里有足够激发小朋友好奇心让他们觉得值得关注的点 ,她自然会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识别和记忆,这种努力能促进大量神经元连接的生成,哪怕尝试失败,思考的过程相她的大脑也是一针强力营养剂。这里有一些类似脚手架一样的摆放小花招,比如同系列放一起(分类),但同系列中同色的书脊不要紧邻(降低辨识难度)等等。
娃的非虚构类阅读占比从来没有低于过45%,得益于大量的非虚构类阅读,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相当不错,也因此形成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有效良性循环,她的听力词库里会有大量诸如metamorphosis、Apatosaurus、molt科普类词汇,也会冷不丁在日常对话里冒出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话。
“妈妈,你只给我擦了肛门是吗?那我自己擦尿道口!“
“我知道孑孓就是蚊子的幼虫。“
“奶奶,你看我把蜘蛛的头胸部涂成了绿色!”
“爸爸,你知道吗?那是碎积云。”当然,她也会在徒步回家的时候指着天上的云对我说:“妈妈,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对于不满四岁的幼童来讲,45%的非虚构类阅读绝对”反常“。哪怕现在的非虚构类绘本制作再精良再有趣,非虚构绘本缺乏诱人的故事情节,对低龄儿童的天然吸引力显然较低,想让小猩猩学习辨别形状总得摆点香蕉,同理,想让脱离爬行类不久的娃兴致勃勃地点读非虚构类绘本,在生活中添加一些有趣的“饵”很必要,我们家最初的饵是一些“小人们”。
大约两岁前后,娃有次拿了本人体类绘本让我念,为了帮助她更好的理解,我引入了“小人”的概念——我们体内有不同类型的各种小人存在,他们各司其职。最初只是点到为止让她倍感好奇,小人相关的介绍会紧扣她的年龄,比如两岁半的时候解释鼻血止住就只需要告诉她是身体里的一种小人提供了帮助,三岁半止住鼻血的小人就有了具体的名字血小板。
“妈妈,我的身体为什么和你的不一样?”“因为身体里有一种荷尔蒙小人还在睡觉,等你到了青春期它就会醒来开始工作,你的身体会发生变化比如胸部开始发育,有些身体部位会长成毛发等等,慢慢就会变成妈妈这样的成年女性。”
“妈妈,煎鸡蛋只吃半个不行吗?我想吃点心了!”“啊,你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你体内的小人们在喊:‘半个鸡蛋也太少了吧,里边的蛋白质我们不够分!有人分到了有人没分到,这不公平,请再给我们提供一些鸡蛋!”
“妈妈,今年的秋天不如去年的有意思,叶子都不黄的……“”那是因为叶子里小人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工作。“”什么???叶子里原来也有小人吗?“”对呀,有好几种小人,现在还是叶绿素小人最多,所以叶子依然是绿色的。“
小人的存在让娃觉得”知识“很有趣,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她会点读更多的非虚构类绘本,读过的非虚构类绘本能极大丰富她的科普词汇,而在适当的语境下冒出来的科普词汇会让她从周围的成年人那里获得正反馈,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小人拳法很好使,特此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