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2个儿子,一个大班,一个小班。老大从四周岁多开始家庭英文启蒙,老二从两岁多开始。目前大儿读到牛津树9阶,小儿读到牛津树6阶。
听起来是不是还挺牛的样子?
其实并不是的,其实哥哥在4岁多开始启蒙的时候,走过了半年多非常痛苦的弯路。
我家就是妥妥的普娃而已。
看看我当时跟一个朋友的对话,焦虑感和绝望感都要溢出屏幕了。
英语启蒙的三大原则就是:大量、重复,可理解性输入。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英语启蒙的理论,身边也没有可以讨论的朋友,这三大原则我基本上都背离了。
后来我终于幡然醒悟,纠正了错误的启蒙方法,才走回正常轨道。 在老大身上走过的坑、积累出来的经验,使我在老二的启蒙上可以说驾轻就熟,非常轻松。 我家两个孩子的经验证明,只要用对了方法,普通家长,普通孩子,一样可以快乐无痛高效地进行英语启蒙。
如果你也跟我以前那样焦虑,欢迎跟我交流。
Part 1 俩娃启蒙之路
一、老大启蒙走过的弯路
2020年4月因为偶然接触到了童老师牛津树打卡,连续打了一个月的满勤卡后,我觉得牛津树太好玩了。于是马上就买了牛津树的书回来,从此开始了老大的英语启蒙之路。
我就这样在错误的路上走了大半年。我的方法错误主要体现在:输入量少、没有重复读、没有听音频这三个方面。
1、输入量少,虽然开始了英语启蒙,但是仍然是以中文为绝对主要地位,每天只有15分钟看英文绘本。一天一本,1-2阶一本也就七八页,一页就一句话而已。
2、没有重复读。无论是哪门学科,“温故而知新”的道理都是通用的,而我当时一天就带孩子看一本,没有重复看读过的内容。
3、没有听音频。看完绘本,没有听音频,孩子耳朵接受的感官刺激几乎没有。
大半年时间里孩子进步缓慢,我和孩子都特别的痛苦,亲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我不会教,是不是孩子学习能力有问题……
就是上面我跟朋友的聊天记录里面所体现的,那种焦虑绝望的情绪 一种深深的挫败感笼罩着我和孩子。
眼看着孩子已经五周岁多了,中文已经非常强势,对英语也越来越不敏感了,我非常着急。后来我痛定思痛,重新听了好几遍盖兆泉老师的英语启蒙音频,纠正错误方法,在孩子暑假的2个月内,从RAZ AA开始一路稳扎稳打到RAZ D,每天投入2个小时的时间学英语。
盖兆泉的音频大家手上肯定都有,但是都听了吗?都真正领悟了吗? 就像我以前一样,手里握着这么好的资源,却没有用好用对 盖老师一直强调的英语启蒙的三大原则:大量、重复,可理解性输入,是英语启蒙的制胜法宝。
二、调整思路,老大重回正轨
遵循盖老师的三大原则,利用去年2个月的暑假时间,一路把哥哥的英语水平拉到了RAZ D级别,短时间、高强度地鸡起来。
我的实践经验证明,短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可以迅速提高孩子的英语水平。
RAZ作为最稳的一套分级绘本,启蒙初期不是很适合作为入门读物,因为比较枯燥,担心一下子打击孩子接触新语言的积极性。但是到了差不多牛津树5阶,就可以回头来刷,作为扩充孩子词汇量、增加阅读面、打好基础的一套绝佳分级。
说说哥哥是怎么回到三大原则的——
1、阅读量
以上是小花生上记录的2021年7月和8月阅读天数和阅读量的记录,62天的时间里,只有1天没有阅读,已经忘了那天是干嘛了。并且严格以RAZ为主线,旁侧其他绘本作为补充。
2、重复
每本书至少让孩子点读3遍以上。第一遍是我带着孩子读,后面复习都是孩子自己点读。滚瓜烂熟到好些平时走路或者休息的时候都能顺口念出来。过程中,我并不要求他跟读或者背,念出来是掌握成熟的自然流露。
3、可理解性输入
除了点读绘本,熏听音频也是白天都在做的事情,没事就把倾听者打开,播放读过的绘本的音频,提高听力输入量。
说真的,我家老大真的非常耐鸡,也很乖,基本上都能按照我的安排来执行。心里非常欣慰和感动。到7月孩子也开始很好地输出了,比如I can see a dog swimming in the sea和I can see a truck carrying a house(活动板房)这种长句。
暑假结束的时候,我们就成功地把之前耽误地进度给抢回来了。然后就是一路进阶,到了RAZ F以后,我就改为牛津树为主了。当然,过程中间也有调整。总之是稳扎稳打,回归正常。
目前已经读到牛津树9阶了。
我从来不要求跟读,更不要求背诵。
一直做的就是专心拉听力词汇,只要听懂就可以了。
可以裸听音频了,听力水平到了一个新台阶,也可以自然输出了。
三、说说老二轻松的启蒙之路
语言启蒙越小开始越好,这点我是有充分体会,并且被实践印证的。老大四岁半开始的,虽然说一开始主要是我方法有误,但是确实中文已经相当强势,英语这时候才作为一门新语言进入,孩子接受度低。
老二是两岁多就开始陆续开始启蒙英文了,他对英文不抗拒,还经常蹦跶出单词来。对他来说,英文很好玩。从三周岁开始,我就开始系统性地给他启蒙了。
当然,是以牛津树为主线,杂书看了不少,可以说是博览杂书
看过的杂书包括:培生小灯塔、培生亲子故事屋、i can read系列的小毛人、皮特猫, llama系列,usborne农场系列,meg and mog,busy wheel、海尼曼Helper系列,国家地理,学乐I am Library、波西和皮普,小鼠波波N个系列、DK小动物等等。
老二目前小班,对RAZ始终不感冒。我曾经连哄带骗地啃了RAZ A,每次都是生拉硬拽的,很勉强,孩子不感兴趣,听得不投入,效果也不好。
还是那句话,强扭的瓜不甜,凡是让孩子觉得痛苦的方法都是错的。
学龄前的亲子阅读一定是愉悦的、轻松的、好玩的。
现在弟弟已经读到牛津树6阶了,进展得十分顺利。
Part 2 普娃该如何进行英语启蒙
1、选择一套分级读物作为主线,绘本作为辅线 我的建议是,选择一套分级读物作为主线,绘本作为补充。盖老师说了,分级读物是骨架,绘本是肌肉。两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只有分级而没有绘本,就太枯燥,语言生硬,缺乏文学性,也缺乏运用场景 只有绘本而没有分级,没有难度的循序渐进,不够系统,选书也是个大问题,要么绘本太难,要么太简单。而且成本高昂,由于绘本不成体系,可能要买很多才能满足要求。 3岁以上,包括小学阶段的第一套入门读物首选是牛津树 至于3岁以下,有非常多趣味性强的绘本可供选择,不必急于上分级。
我家看过的绘本非常多,为什么我首推牛津树呢?
1、趣味性
3岁以上的孩子,母语逐渐强势,尤其是5岁以后,要开始外语,孩子初期会很排斥。
那么该怎么把孩子顺利地带进英语的大门呢?
当然是趣味性!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那就顺着来,用最具趣味性的牛津树来把他们吸引进来。
我家俩娃都很热衷这一套。两个孩子都是以牛津树为主线(老大阶段性地会以RAZ为主线)。
尤其是到了牛津树5开始,魔法钥匙故事的加入,孩子每天都期待magic key的冒险故事。
牛津树1-2的句子都很简单,结合图片,稍微翻译一下就可以,一般都不要逐个单词翻译。
名词指着说,动词TPR做动作。
比如讲到jump的时候,就跳一下。walk就走一下。
量力而行,不用过多拓展。
不必拘泥于拓展与不拓展,不会拓展的就照着念就好了。
但是有些疑问句可以多问,一开始可以自问自答。
比如一开始问“how many children can you see?”然后就自问自答,one, two,three,哈哈three children!
这样次数多了,孩子就知道这个疑问句是在问什么,不需要解释“how many”就是“几个”,see就是看到。要翻译就翻译整句。输入多了,孩子就能重组,哪个词是什么意思。除非一些特有的名词才要逐字解释。
还有句式“can you see”“what color is it”也可以多问。
2、系统性
牛津树作为分级读物,难度逐级进阶,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从1阶到12阶,系统完善。
不过牛津树也有弊端,都是虚构类故事(Fiction),题材比较单一。词汇量也不是很大,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比较偏门、使用频次很少的词汇。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作为最佳的引领孩子进入英语启蒙之路的选择。
问题来了,RAZ那么好,为什么不选择RAZ呢?
RAZ(Reading A-Z),是Fiction 和Non-Fiction完美结合,内容涵盖科学、历史、自然、地理、传记等多学科,分级合理,词汇量大。不仅可以当做英语启蒙读物来用,还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从aa-Z2一共29个级别,全套大概有2000册本,应该是目前市面上体系最庞大的分级教材。
raz很好,最终我们都要走向raz,但不是入门或者低阶阶段。
看看RAZ AA:
单词为主,没有语境。
我家老二对RAZ不感冒,在强行投喂了RAZ A收效甚微之后,我就不再勉强他了 我认为在牛津树看到6阶,就可以回来和RAZ并行了,基础更为扎实 其实在母语国家,RAZ是作为自然拼读的材料来的。
所以,执迷于RAZ的家长不妨先放一放,等孩子有了一定基础再来看这套不迟。
那么牛津树怎么读呢?
1、借助点读笔
点读笔几乎是人人必备,早起让孩子多听原版音频,后面孩子有一定基础了,可以自己点读。
跟我们学英文那会相比,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以前我们最多就是有复读机,现在像点读笔、绘本机器人和各种熏听设备,设备应有尽有,犹如手握神器。都可以帮助父母克服发音不准确或者读不出口的问题。前面提了,只要原版音频输入的量比父母口语的量,小孩子就能自动纠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买的设备果断入手,我家的工具都可以召唤神龙了。只要利用率够高,都是物超所值的。
2、大量
拿1-2阶来说,每天新学的+复习的,至少达到10本每天。
3、重复
重复不是从头刷一遍到尾,再重新来一遍,再从头刷到尾。
这不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一般我们是今天复习昨天或者是前天或者是觉得孩子掌握比较差、或者有必要重新看的。
这个在陪读过程中,家长很容易嗅到孩子的需求。
4、多听音频
低阶水平,就让孩子听读过的绘本的音频,并且要反复听。
比如,我家老二最近读牛津树5,就让他滚动重复听牛津树5。
听得腻了,换换口味,就听之前的学乐I AM系列和皮特猫等。
听音频比看书更重要,听和看的比例至少是4:1以上。
听音频不只是增强耳朵的语言刺激,而且随时随地进行,起床后,上学路上,玩耍的时候,都可以听起来。而且不费眼,好处多多。
我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听到哪里。
二、熏听这么重要,如何判断孩子听进去了呢
这个肯定是很多家长面临的共同问题,我有切身的体会。
音频一直都播着,但是孩子到底听进去了没?听进去几成呢?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跟着音频蹦出某个词句
2.搞笑的地方,他笑了
3.专心致志
4.突然提问音频的某个情节,孩子马上反映过来
5.关掉音频,孩子发现音频关了
上个月读牛8的时候,有一天老大喊着要听rainbow machine,这是牛津树8阶的一本新书,那会还没讲到。
但是给他超记牛听到音频了,他喜欢,所以要求讲 那几天早上起床后我给他设置重复听8-2的viking adventure听3遍,3遍播完后就播8-3的Rainbow Machine了。
看书之前,我也测试了一下,问他接下去的情节,他大体都讲出来了,说明他大部分能裸听听懂了。
在那之前就只让他裸听小猪佩奇而已。
说明孩子听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了。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测试孩子是不是听进去了,是不是听懂了,要十分巧妙地问。
而不是一上来就问,你听懂了吗,接下去发生什么了,谁谁怎么样了……
一般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摇头直接说不知道了……
小孩子一般都不喜欢被提问的,我家就是这样的。
大概普娃都是如此 按照盖兆泉老师的理论,孩子如果没有留学规划,每天学习英文1小时,可以包括:亲子阅读20分钟,听音频20分钟,动画20分钟。很容易达到。
这里的听20分钟,不是让孩子一动不动地听,可以起床后听,洗澡的时候听,上学路上听,睡觉前躺床上听,外出玩的时候听 20分钟一下子就达到了。
3、到底要不要翻译?如何适当翻译?
翻译不是洪水猛兽,不要过分抗拒翻译,受家长个人水平的差异,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英译英。
只要适当翻译,对英语启蒙也很有助益,能卸下家长的沉重心理包袱,让英语启蒙变得可持续,而不是被难倒。
那么如何翻译呢? 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逐字翻译,尽量逐句整句翻译,尤其是低阶,都是短句。
除非个别抽象的名词,需要翻译就翻译 翻译也不是洪水猛兽,也不要觉得翻译了就怎么样。
这句话,直接就翻译“你能看到我们吗”。
这句话也整句翻译“是的,我可以看到你”。
而不需要,“see”就是“看见”,you就是你,i就是我。
这些弊病都是我们小时候学习英语的错误方法影响的。
整句翻译,并且只在第一遍读的时候翻译,后面复习就不再翻译了。
在读英语绘本过程中,能尽量少翻译就少翻译 相信孩子的记忆能力,看过的书情节他们还是很能记得住的,更何况还是图文结合。
上面举例子的那两页特别容易情景模拟,跟孩子玩一次捉迷藏,不断重复这两个句子。 躲起来,问孩子“Can you see me”,然后孩子找到的时候,替孩子说“you can say, i can see you”。
再比如牛1无字书的这句话,shy很抽象,直接翻译“kipper好害羞啊”。
而不需要逐字翻译,宝宝,shy就是害羞的意思。
要摒弃这种错误方式。
4、要不要跟读?
我家的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确的,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实践经验。
不要跟读!不要跟读!不要跟读!
初阶真的不需要跟读,孩子听得多了,熟练了,自然就输出了 要求跟读,一个是孩子还没到输出阶段,有时候孩子根本说不出来,打击自信心。
然后如果孩子还没积累够,就像小和尚念经,跟读也没太大意义。
最重要的是,造成进度慢,低效 一本书,要求跟读所花的时间起码是纯拉听力多3倍以上。
尤其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正是要抓紧进阶,跟语言敏感期赛跑。
这时候花大量时间去跟读,太低效了。
而且要求跟读,带着任务性质,又很枯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就像课内要求背诵一样,本来孩子挺有兴趣的,一任务化,就索然无味了 前期还是要拉听力词汇为主。
放下跟读的执念,不跟读没问题,只要坚持输入,输入量上去了,水满则溢,自然就输出了。
专心拉听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