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史 【荐书联盟推荐】43人有 · 评价4
因为对敦煌的向往,之前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以及《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等书。对敦煌的发展,以及敦煌的石窟艺术有了初步了解。但敦煌只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节点,如果孤立的看敦煌,可能还无法看到她的全貌,无法认识到她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我打算继续去读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书籍。
这本《丝绸之路新史》是队友推荐给我的。他对此书的评价颇高,这也让我对它未读而先存好感了。
翻开此书,这种好感渐渐加深。一则,它的结构明晰简洁,内容严谨踏实。丝绸之路上的七座古城就是它的七个篇章。楼兰、龟兹、高昌、撒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前有序章,后有结论,年表、高质量的地图与彩图、学术惯例说明等等一应俱全,译者还极负责任的编写了丝绸之路主要地名的中英文古今对照表。单从这些要素看,便知此书的态度。
二则,从研究内容和成果看,此书列举的考古资料以文书为主,内容是丰富而生动的。它们中有的是书信,有的是当铺小票,有的是法律文书,有的是语言学习常用语手册,有的是过所明细记录,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它们为我们复原了历史中的丝路生活细节,澄清了一些我们印象中的谬误。比如,传统的丝路印象是一条商路,以为它在贸易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本书告诉我们,丝路上的贸易只是以小额贸易为主,并没有看到规模较大的大宗交易。丝路沿途绿洲城市的兴衰与政治、军事上的给养有着直接关系。
三则,此书虽为学术书籍,但也不乏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从出土的仕女俑的袖管中发现的文书。再比如,文书中女人对丈夫的抱怨:“我嫁猪嫁狗也比嫁你强!”还有文书中的商贸纠纷,想想换作是我们,又会如何断案。
四则,通过阅读此书,增长了知识,对丝路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以下是队友写的笔记,我摘抄了几段:
1.丝绸之路的道路情况:从今天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再出发,有两条路,一条向南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过和田到达喀什,另一条沿着沙漠北缘经由吐鲁番、库车到达喀什。两条路线都汇聚到喀什,此后丝绸之路继续向西,进入了中亚,这时它经过了中亚最重要的两座城市,撒马尔罕和布哈拉。这两个城市,相当于中亚的长安和洛阳,它们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2.七座古城的具体情况:
楼兰:新疆罗布泊的西边,曾是西域长史府驻地,政治上被中国内地政权控制,经济上政府的给养;汉代开始在屯田戍守,每人每天领一斗两升谷子,军饷不足时从当地人购粮,主要使用丝绸做货币功能。4世纪后期,逐渐废弃,原因不明。
龟兹:库车县,丝路北道最繁荣。大段介绍鸠摩罗什,遗迹:克孜尔千佛洞,中心柱窟式。过所制度,政府发行通行证,严格标注男女、仆、奴隶、马和牲口数量,行程不符,数量不符都不得通行。吐火罗语A和吐火罗语B的研究有趣。
高昌:吐鲁番,中原制度在西域实行的边界,唐代,改西州,以西唐朝只驻军,而不派官员处理当地民政。土地分配制度。介绍玄奘经历。介绍粟特人情况,摩尼教和基督教。做纸衣服等的习惯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公文、契约等,提供最直接的考古依据。
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粟特人未能建立统一王国,多个城邦国家,粟特人特点。遗迹:阿弗拉西阿卜遗址。著名的“粟特古信札”,反映经商行为和中原西晋大乱。
八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开始征服粟特地区,安史之乱后,中亚地区驻军撤出,并未能恢复屯兵,中央财政输入消失,丝绸之路开始衰弱。补充祆教知识,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教义,丧葬习俗等等。
长安:国际化,胡华混杂。安伽墓和史君墓为例说明粟特人墓葬转变。忽然反应过来甘肃省博里也有相关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长安也用纸账历做人偶,提供日常交易证据,1/4的交易是女性完成的,比例真高!何家村遗宝。安史叛乱后民族开始对立,胡人开始隐瞒身份。海上路线的日益成熟。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斯坦因和伯希和。敦煌文书内容丰富,语言多:汉藏梵粟特回鹘于阗希伯来语。统治者的变迁,尤其归义军阶段。贸易以小商贩为主。
于阗:和田,传说印度移民建立,考古说明欧亚草原居民。热瓦克佛寺遗址。佛教为主,运作唐朝税收系统,回鹘、喀喇汗国等占有,苏非行者通知,逐步彻底伊斯兰化。于阗汉语或者于阗梵语双语手册跟现代外语手册好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