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女儿成长 与书法同行
原创
,
图片24
2017-12-17 14:03
书法,我喜欢。小时候没接触过,在上师范学校时学习过欧体,一练习才知道真不好练。细长的笔杆,软软的笔毛,本来很轻,一提起笔来却感觉重如千金。那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是写每个笔画都要经历的,力道、方向、角度在笔尖起落之间灵活多变,才能有长短、曲直、粗细、宽窄之运势变化,不是一朝一夕能驾驭的了的。 即使是这样困难,我还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所在为小孔雀选择了书法作为特长学习发展,初学时她仅仅四岁四个月,是书法班里最小的学员。 从悬肘提笔练起,到开始练写提转写小圆点,这就练习了一个多月。之后开隶书,隶书悬肘,从均匀横竖练起,小不点儿哪里理解老师讲解的运笔过程,都是我学习完之后手把手教,一篇横竖写完近两个小时,我和孩子都气喘吁吁。隶书最难的是带燕尾的横,学名波画,像水波一样起伏,蚕头燕尾,粗细粗的变化,燕尾最难写,笔画后程向右下方压后按用笔肚带笔尖转至右上方边逆涩行笔边提笔肚逐渐提到笔尖最细时提笔,燕尾才写好,这个过程孩子练习了两个月才初步学会动作变化。 学习半年之后,开始通过古诗《一去二三里》巩固基本笔画,真难以想象二十个字的古诗孩子提笔写一篇刚开始需要近三个小时,我们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也不能忘记孩子完成第一篇练习作品有多激动,实在太不容易了。那么点小人儿,还在活蹦乱跳的年龄,每天一练那么长时间竟然能坐住了。这首诗练习了近半年,孩子的作品和六七岁的哥哥姐姐没有太大距离,可想而知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 隶书的提高练习是临《曹全碑》和《礼器碑》,《礼器碑》笔画大粗大细变化鲜明,形态丰富,同一个笔画会有不同变化,对提按动作要求更高,我们都坚持下来了。
练习隶书两年之后开楷书,一开始就是普通楷书,有隶书的笔画基础,悬肘的童子功,进悬腕的楷书很顺利,不过悬腕要求手腕灵活也是练习了很久。几年下来,随着老师的进度练习了赵体、欧体、褚遂良、魏碑,临了十几本字帖,孩子不断坚持,不断进步。上学后有学业的负担呢,课外班多了,兴趣班也不少,还是坚持,只是我的要求没那么高了,每天40分钟量不小了。每到寒暑假再集中练习,我也跟着孩子一起动笔,为的是给孩子坚持的动力。 遗憾的是中年级课业负担重了,课外班压力也大了,小孔雀又痴迷阅读,练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今年妈妈又怀了二宝孕期反应强烈不能再继续陪练了。生二宝前后小孔雀有几个月没动笔了,没办法,只能寒假突击了。五年多的付出不能付诸东流,还是要坚持吧! 我们练习的初衷没有功利,不考级不比赛,纯属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就简单说说练书法的好处吧。 一是培养观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书写前观察原帖每个字每个笔画在九宫格起笔运笔收笔的位置、笔画的各种变化,然后思考再现,确定无疑才能下笔。小孔雀自小有这个观察记忆过程所以胆大心细,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事专注,记忆力佳。 二是养成关注细节、做事谨慎的好习惯。临帖观察要细,动笔要细致,连拭笔都得小心谨慎。一个不留神滴在作品纸上一滴小墨点,写坏了一个笔画,无论写多少字都是废纸一张。小心加小心还是防不胜防,体验到花费好久写了好多字一不小心作品完蛋的遗憾,当然就格外留心谨慎。 三是为硬笔奠定基础。硬笔除了工具不同之外,观察笔画起落的位置,笔画的起伏变化,间架结构的安排与软笔过程是一致的,因此一年级写字很轻松。 四是对传统文化很亲近。软笔练习的都是繁体字,比简体字更能窥见造字意图,老师和妈妈都会补充相关知识。所临帖都是文化历史精华,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对书法家的奇闻逸事都会介绍,补充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像米芾偷换真迹的故事很有意思。对很多与书法相关的成语、典故也有所了解,比如力透纸背、纸墨相发等等。 下面要晒母女作品啦!喜欢书法但水平二把刀的孔雀妈妈一路随小孔雀听课陪练至今,写法都在脑子里,真正动起笔来可就费劲了。临帖时笔画位置记不住,边写边看,不是一气呵成;间架结构比小孔雀安排的好是因为我是大人;速度慢不说,因为练习是偶尔的不是恒久坚持的所以力度不够,行家一看便知。 贴几张母女临帖的作品献丑了~ 下面是母女同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放在一张图片了,猜一猜哪些是孔雀妈妈临的。 来几张孔雀妈妈自己的作品~ 下面是临《褚遂良倪宽赞帖》母女练习,猜猜哪些是孔雀妈妈临的~
在与孩子共同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由指点者、监督者逐渐转变为共同学习者、参与者,与孩子相互切磋琢磨,彼此加油鼓励,共同成长进步。孩子进步最快的阶段就是妈妈陪伴参与的阶段。在高质量的陪伴中我们也在进步成长。无论是阅读还是艺术学习,真是坚持不易,陪伴更不易!在360度全能妈妈的进阶道路上,同志们仍需努力呀!
|
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作者保留权利
被以下专题收入
作者最新日志
作者热门日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