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的流变与乐府选读《孤儿行》
原创
,
图片23
2018-12-26 11:32
乐府诗的流变与乐府选读《孤儿行》 本文首发个人阅读公众号“童书松明火”,欢迎关注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乐即音乐,府即官府。秦统一六国后,以严刑历法志国,文化管制也十分严格,“焚书坑儒”后,紧随秦二世覆灭,只有《易水歌》流传后世。秦代的乐府或者因为规模不大,或者因为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并不受重视。 ![]() 乐府有一千余名各地调集的民间音乐家,分赴全国不同地区,搜集各品种的民歌(含歌辞和乐调),带回宫中整理修饰,训练乐工,在祭祀典礼(大予乐)、宫廷享宴(黄门鼓吹)、军中(短箫等等,进行配乐演唱表演。因此,两汉时期,乐府指的是掌管音乐的机关。 ![]()
![]()
一、两汉乐府诗 二、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 三、唐代诗人仿乐府旧题所做的乐府诗 四、唐代白居易的新乐府 西汉的民间乐府大约三十首,能确立为西汉作品的有下列几首:《江南》、《薤露》、《蒿里》、《鸡鸣》、《鸟生八九子》、《董逃行》、《平陵东》,收录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 ![]()
1、游仙幻想类:《长歌行》、《王子乔》、《步出夏门行》、《善哉行》 2、说理类,处事、避难、安身立命:《君子行》、《猛虎行》、《长歌行》、《艳歌行》、 3、抒情类,表达各种感受:《西门行》、《怨诗》、《公无渡河》、《悲歌、古歌》、《陌上桑》、《白头吟》 4、叙事类,民情风俗,政《雁门太守行》、《陇西行》、《相逢行》、《上留田行》、《妇病行》、《孤儿行》、《十五从军征》 东汉因为距离汉武帝成立乐府时间已久,加上民间五言作品日趋成熟,引发文人仿作,因为东汉的文人乐府数量比西汉多,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杂曲歌辞》中,形式多为五言,但内容缺乏创意与个性。东汉乐府代表作为《古诗十九首》。 ![]()
![]()
![]()
1、承继了先秦《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描绘了人民生活的种种现实; 2、题材选择上,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领域,诗歌形式上脱离了《诗经》的四言诗体和《楚辞》的骚体(文句铺张绵衍,用兮字以衬音节),开始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言七言诗体; ![]()
![]() 古诗选读:孤儿行 今天选读的是叙事诗《孤儿行》。传统伦理道德,应当是兄俤弟敬,而本诗中兄嫂将弟弟当做家奴使唤,以至孤儿萌生“居而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的沉痛念头。乐府采风的目的之一是“观风俗,知薄厚”,从本诗可以看出民风浇薄的情形。 另外,汉代下层民众有不少是奴婢,因此民间诗歌里有不少是倾诉他们身受的苦难,形象记录了他们如何在煎熬中挣扎。汉王褒《僮约》里提到,奴婢要打扫洗涤、织履做粗、捕鱼砍柴、买肉沽酒、舂米洗衣,“当从百役使,不得有二言”。孤儿劳务的繁重,与奴婢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
![]() 赏析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 遇:偶也,孤儿偶然来到这个世上 行贾:音古,往来经商,汉代重农贱商,行贾在汉代被看作贱业 行:复;取:趋,急走 一开篇,就是“父母在時”与“父母已去”两个场景对比:昔日“乘坚車,驾驷马”,古代人们出行,主要以步行、乘车、服牛乘马为主,而“人轿自宋南渡始”,其后渐成风俗,“重车日行50里,空车日行70里”步行不过三四十里,所以古代一般30里设一个驿站。孤儿父母在世“乘坚車,驾驷马”说明家中经济富裕,排场豪奢。 ![]()
![]()
![]()
![]() 不仅如此,归家不得落座,兄长唤他去做饭,兄嫂吆喝他去喂马,忙上忙下,再想起父母在世时“乘坚车,驾驷马”的安逸公子哥的生活,孤儿只能背人偷偷落泪。 ![]()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错:皵 (què)的假借,皮肤皲裂;菲:音肺,通扉,草鞋。 怆怆:悲伤貌;履霜:踏着霜雪 肠:足胫后面的肉; 渫:音谢,水流貌,形容眼泪不断流出 累累:不断流出 貌 复襦:短夹袄 黄泉:犹言“地下” “行贾”之苦还只是泛写,冬日“行汲”之苦则充满了具体的细节描写。打水用了一整天,仅仅是因为地方远吗?赤着脚,皮肤皴裂,地上还有野蒺藜,野蒺藜又被霜覆盖著,只能缓慢行走,即便如此,一不小心荆棘还是会刺进肠肉,需要停下来拔刺,一路如此凄惶,悲苦泪啼。 ![]()
将:推;是:此,这 反覆:翻覆;啖:吃 蒂:瓜蒂 独:将;且:语气助词 校计:计较,我要赶快回家,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哥嫂待我刻薄,又要有一番争吵。 里中:犹言“家中”,譊譊:音挠(náo),吵闹怒叫声。孤儿远远就听到兄嫂在家中叫骂 尺书:书信 将与:捎给 如果说“行贾”和“行汲”是劳作本身的艰苦,而“瓜车反覆”则渲染了孤儿心理的恐惧,衬托出兄嫂的凶残。“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泛叙开春以来的繁重劳动:一年刚开始,就忙著采桑、养蚕、收茧、缫丝,然后又是种瓜、收瓜。这段泛叙为后面的“瓜车反复”作好了铺垫。这不仅是在写孤儿一年之辛苦,也意在说明这一车的瓜也是孤儿辛苦耕种换来的。自己耕种的果实不但不能享受,瓜车翻倒还恐惧到如此地步,兄嫂的凶残于此可见一斑。 ![]()
![]()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孤儿一面急急忙忙朝家中赶,一面还在考虑回家后如何应对和将要受到的责罚,此时的心情无比的慌乱、惶恐而又担忧。作者并没有没有直接描写兄嫂的颐指气使,然而孤儿的可怜之态在这一节得到充分的展现,清人李因笃评叹:“数句之中,多少曲折”(《汉诗音註》)。 这篇《孤儿行》,在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归于《相和歌辞·瑟调曲》。 《乐府诗集》里收录了汉至唐的乐府诗,细分为十二类。其中,汉乐府诗主要保存以下四类: 1、郊庙歌辞:贵族文人为祭祀而做的乐歌,华丽典雅,没有太多思想内容; 2、鼓吹曲辞: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配上歌辞,内容庞杂; 3、相和歌辞: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多为民歌歌谣,数量最多,是汉乐府的精华 4、杂歌谣辞:乐调不知所起,无可归类,自成一类。 《相和歌辞·瑟调曲》的瑟调是指音高,还有平调、清调、楚调、侧调,每个调都有自己固定的音高和调式系统。平、清、瑟在后来相和歌流传到长江流域与吴声(江南吴歌)和西曲(荆楚西声)发展出的“清商调”中运用最为广泛,所以有“清商三调”的说法。 ![]()
![]()
“里中一何譊譊”,孤儿的担心变成了事实,“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孤儿本来还怀有一些侥幸心理,想和兄嫂解释,但是还未进家门,就听见兄嫂发怒嚎叫的声音。他回去之后肯定会遭到严厉责打,孱弱辛劳的他,可能会连性命都丢掉。而此时,孤儿的心理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想到了轻生,唯一能做的只有写封信给黄泉下的父母,告诉他们自己被兄嫂这样折磨,时日也不长了,不如早点到地下和他们团聚。 ![]()
![]()
赏析摘编自夏传才著《文学名篇选读:两汉三国六朝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