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ensions教学笔记(0):初心和发问
原创
,
图片1
2018-8-7 00:21
背景:娃爸娃妈都是美国工科博士,娃爸在大学教书,娃妈给客户写研究报告。 娃:野生科学爱好者,闲着没事就琢磨墙上的元素周期表那种,日常以《DK儿童科学百科全书》为休闲读物。在国内公立学校上学,上学期刚刚成为班级科学小能手(即科学课成绩前五)。 在放养很久以后,妈妈终于认为,应该往正规的路子上培养啦。于是,一升二暑假,妈妈翻开了这套根据美国最新K-12科学教纲编写的课本:HMH Science Dimensions. (为什么不是爸爸教,因为爸爸在国外唷) (小花生有团购,而且我没在别的地方发现这套书,这样做广告,连一分钱广告费都收不到,哎~~~) 由于在美国接受了研究生级别的学术培养,我对美国基础科学教育总是抱有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美国确实有顶尖的科研能力,也培养了一批批顶尖科学家,另一方面其国民基础科学素养却十分堪忧,以至于很多时候要靠国际学生(主要是亚裔)去完成大量的科研任务。我和娃爸一起研读了旧大纲指导下的小学科学课本(Science: A Closer Look),认为内容已经相当不错(虽然较浅),令我不得不发问:What went wrong? 而新版教材就更加令人费解了。它执行的是新版科学大纲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NGSS),不仅加入了大量和工程设计有关的内容,还有抽象概念甚至科学哲学的渗透。抛开出版社的自我夸赞不谈,该教材在立意和编排上均有进步,有些内容的抽象程度甚至让我怀疑二年级学生是否能看懂(我只买了G2和G3,所以这里就说G2)。倘若说A Closer Look是为85%的人准备的(美国人25岁以上有高中文凭的比例),那么Dimensions大概只是为30%甚至更少的人所准备的(美国人25岁以上有学士文凭的比例)。我和娃爸开玩笑说,这教材的编写者,该不会是干脆把考不上大学的那部分人放弃了吧?目前我还没看过后续年级的教材,不过照这个趋势,我很怀疑,所谓的NGSS,是暗中培养最后能成为顶尖的那1%的“阳谋”。 (如图:一个简单的冷却实验,却要G2学生思考因果关系,识别不同物质的冷却共性,并用证据支撑自己的判断。家长们,这道题你能答得多好?) 正因为如此,这套书给教学者也带来了更大的难题:如何判断孩子是真正掌握了其中的抽象含义,还是仅仅在鹦鹉学舌?例如,这套教材中列出了设计过程的五个步骤(天,这明明是大学设计思维课程的内容):定义问题、计划和建造、测试和改进、重新设计、沟通。孩子完全可能懵懂接受甚至背诵,却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难题存在,编写者才在各级教材中,都不断反复这五个步骤并逐步加深(所谓的螺旋式)…… 所以,采用Dimensions,更多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考验:我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而不是糟践教材编写者的雄心? 那么,有其他人能教吗?我特意查阅了美国一些知名学区的网站,发现至少在加州,NGSS还未成为课堂上的现实,要到明年各学区才会正式采用基于这一标准编写的教材。也就是说,即使在美国,具备教NGSS经验的科学老师,也是极为稀缺的!更不用说这套特定的教材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成为了这条路上的先行者……而从现实角度而言,这意味着,想要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来教这套教材,也会困难重重,近乎不可能。 非自己上场不可了! 我曾经问娃爸:晒娃炫耀和分享经验的区别在哪里?娃爸答:把教案放出来叫分享经验,把结果放出来叫晒娃炫耀。 因此我决定,把自己的备课笔记分享出来。而这篇文章,就是给自己立下的flag. |
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作者保留权利
作者最新日志
作者热门日志
|